浮雕淺談《白菜碑》
浮雕說:在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保存有一塊當地人視之如寶的石碑,碑面上鐫刻著世上最尋常不過的一株大白菜,這就是明萬歷年間在鉛山當知縣的笪繼良所刻的《白菜碑》。
據鉛山地方志記載,明萬歷四十四年(1616)至天啟元年(1621)間,笪繼良在鉛山任知縣。笪繼良,字抑之,號我真,江蘇句容人,通文學,善詩畫。萬歷四十七年(1619)十一月,笪繼良在縣衙中立下了《白菜碑》,碑面刻有一株葉肥梗厚須茂的大白菜,其上題寫“為民父母,不可不知此味;為吾赤子,不可令有此色”二十個字。白菜是老百姓日常飲食中最普通最常見的一種蔬菜,為官者不能不知白菜的味道,也不能不知百姓的冷暖。為官一任,就應當造福一方百姓,最基本的是使百姓能獲得溫飽,不可使其面色如菜,忍饑挨餓。
笪繼良出任鉛山縣令的幾年,正是明朝面臨內憂外患的年代。萬歷四十六年(1618),朝廷借口遼東戰事緊急,對內橫征暴斂,向百姓前后三次加派“遼餉”達520萬兩。鉛山地處贛東北丘陵山地,土地瘠薄,物產貧乏,人口稀少,竟也被加派了二萬余兩,致使百姓負擔加重,生活更加困難。
了解到這一背景,我們便不難理解笪繼良為何要立下《白菜碑》,這既是對自己的鞭策與警醒,作為一縣之長,也是對同僚的勸誡與鼓勵。
笪繼良面對這嚴峻的現實,想方設法改善弊政,體恤民患,鼓勵農耕,破除迷信,發展醫藥,打虎除害,力戒饑饉,一時地方安靖,經濟發展,使鉛山人民在沉重的賦稅壓力下得以生存下來獲得溫飽。
值得一提的是,笪繼良對鉛山的文化事業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。笪繼良與好友柯仲炯合作完成了《鉛書》八卷,這是保存至今最為完整的一部明代鉛山地方志。為了編寫《鉛書》,笪繼良與好友廣泛搜集材料,或“采之里巷”,或“考之故志”,或“征之先賢名公”,可謂用力甚勤。
- 上一篇:玻璃鋼浮雕的性能與體現
- 下一篇:雕塑中的鍛銅浮雕的工藝流程是什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