浮雕:減地浮雕法與減地陽文
更新時間:19-09-20 點擊次數:135次
減地浮雕法,就是剔地浮雕法,其實就是普通的浮雕雕刻法,在一塊平板上剔地去料,將要塑造的形象雕刻出來,使它脫離原來材料的平面,圖像造型浮突于材料表面。
減地陽文同理,就是在一塊平板上剔地去料,使文字凸于材料表面。陽文就是凸起的文字,減地陽文通俗來說就是用浮雕的方法雕刻的文字。
不減地浮雕,是春秋中期偏晚階段以及春秋晚期的一種常見琢紋技法。這種技法雕琢的紋飾,特征明顯,時代性較強,可以作為春秋中晚期玉器斷代的重要依據。
所謂“不減地浮雕”,即以粗深的陰線勾勒出紋樣的輪廓,并將線槽兩邊緣打磨的圓潤光滑,這樣紋飾就會在光與影的反射下形成了一種凸起的錯覺,但實際并沒有真正剔地去料。將其命名為“不減地浮雕”就是針對減地(或剔地)浮雕而言的。這種技法雕琢的紋飾題材主要有兩種:
其一為龍首紋,通常鋪陳裝飾于玉璧、玉璜、玉玦、玉沖牙、玉牌飾、玉條形飾等,這是一種此期普遍施用的獨立紋飾,與器類造型本身沒有多大的關聯。
- 上一篇:南京浮雕公司談:校園雕塑的保養
- 下一篇:繪畫與浮雕同行